監管復核債券評審結果 2023年專項債管理將更加規范
在保持一定規模的基礎上,2023年專項債券發行節奏更為緊湊。中誠信國際研究院的統計顯示,2023年1月共發行地方債119只,發行規模較2022年12月環比上升603.58%,其中,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接近5000億元。
具體來看,1月新增專項債4911.84億元,占全部地方債發行規模的76.33%,同比上升1.41個百分點。專項債發行提前,反映了財政政策在穩增長、擴內需方面的積極發力。
中建政研集團政府投融資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王嘉誠認為,2023年地方政府提前部署專項債項目安排成為各地常態化一項工作內容,在專項債券額度分配方面,政府除了考慮地方綜合財力以外,還需審核項目儲備數量與質量,從而保證實物工作量的形成。
發行節奏大幅靠前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3年,財政部將適度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并將在專項債投資拉動上加力。按照政策安排,2023年我國將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適當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資本金范圍,持續形成投資拉動力。
受此影響,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環比大增。從31個省份預算報告看,財政部提前下達的2023年新增專項債額度為2.19萬億元,比上一年(1.46萬億元)增長50%,其中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也超過了5500億元。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專項債靠前發力,表明今年政策部門提前謀劃的意愿更強烈,隨著債券發行的加力提效,債券在投向項目方面形成實物工作量的需求也會更迫切,這會對經濟起到穩增長作用,同時有利于擴大總需求。
相關數據顯示,廣東、山東、浙江今年獲得的提前批專項債額度位居前三,分別為2975億元、2184億元和1704億元,另外四川、河北、河南、江蘇獲得的額度也超過千億元。
記者了解到,2022年12月,財政部曾向各地提前下達了2023年新增專項債務限額,隨后各地在12月末將額度分解至各區縣。從時間上看,不少省份在今年1月份發行的新增專項債,略早于去年同期。
王嘉誠告訴記者,今年1月份各地債券發行情況,基本與2022年接近,這表明今年一季度的預期或將與2022年的發行及使用情況類似,也體現出政府對當前固定資產投資的重大需求。
根據公開資料,目前新增專項債在資金投向上,主要聚焦市政和產業園、交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基建領域。
王嘉誠認為,為了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各地目前也紛紛要求加快發行提前批專項債。比如山東省政府要求,優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安排協調機制,加快2023年提前下達的2184億元專項債券發行,力爭上半年全部使用完畢。
監督復核調研結果
隨著新增專項債發行節奏的加快,專項債券使用情況與效益問題備受關注。此前,財政部駐各地監管局,以及各地審計署曾派出團隊,對2021年及2022年的專項債券項目進行調研,并對各地展開績效評價的專項債券項目進行結果復核與確認。
中建政研總結調研情況后,認為主要問題聚焦在三個方面:
一、資金支出不規范,部分債券項目將資金用于負面清單內容,違反資金使用要求,違背發行披露內容。
二、轉入運營期的項目,實際財務收入與預測規模有較大出入。“形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主要來源于宏觀經濟下行,企業、群眾需求不足,因此原有預期無法實現,此外也存在部分項目因規劃調整,導致需求不能按照預期達到規模的情況。”王嘉誠分析。
三、往年在庫資金持續閑置,形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問題。針對此內容,調研人員認為,形成原因主要為前期規劃、土地等手續無法按照原有計劃執行,因此項目不滿足資金使用條件,后期將采取債券資金用途調整的手段予以整改。
一位財稅人士透露,本輪復核復評工作,調研范圍廣泛,整改要求明確,這為各地政府未來債券資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經驗與指引。
“基于此次復核圍繞債券資金的支出、使用及效益的實際情況展開,可以預期,在本輪復核復評的經驗與穿透式監測系統的部署落地后,2023年及以后的年度,專項債券項目的管理將更加規范化,同時責任分配也會更明確。”王嘉誠說。
中誠信國際統計顯示,截至1月31日,存量地方債規模達35.38萬億元,從發行區域看,共有18個省份發行了地方債,其中廣東發行規模最大,達1351.3億元,山東、河南、四川均超500億元。
對此,王嘉誠預測,2023年的專項債券管理中,大概率會采取系統數據抓取,常態化監督審計等模式,對地方政府來說,專項債管理也需要在資金支持、使用、項目效益等方面嚴格要求,以避免形成地方政府債務問題。
據悉,為提高專項債資金使用效率,財政部還擴大了專項債投向領域,目前除了在交通、市政和產業園等九大領域外,還新增了新基建和新能源領域。此外,今年開始,專項債作資本金領域也新增了新能源項目、煤炭儲備設施和國家級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未來,地方政府可以建立質量與數量兼具的區域專項債項目庫,做好堅實的項目儲備工作,保障未來債券資金的及時支出與運營效益平穩。”王嘉誠說。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