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有關方面先后確定兩批合計超過6000億元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在首批3000億元資金已完成投放的基礎上,第二批3000億元以上資金迅速落地。
從6月29日至今,資金已經落地的3000億資金投向來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資金的投放,不是地方一刀切成塊,輕重不一,也不是撒胡椒面,搞平均分配,而是成熟項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資金支持力度大,符合條件項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資金也越多。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資金如何支持項目建設,是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之一。那么,什么是政策性金融工具?它起源、規模、投資主體、資金來源、用途、主要投向等,國企央企和地方應該如何申報?現分析解讀如下。
一、30個省、50家國企項目獲得政策性開放性金融工具支持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浙江、江蘇、安徽、重慶、山西、河南、湖北、海南、甘肅、廣西、云南、寧夏等30個省相關項目上獲得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資金支持。
除西藏外,已有30個省獲得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簽約和投放。但是各省投放金額并不均衡,比如部分省份獲得簽約甚至投放金額超百億元。
廣東省共簽約基金項目42個,簽約金額170億元,其中已投放項目6個,投放金額23.2億元; 云南省已投放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項目24個,投放金額151.52億元;四川省已有219個重大項目近日獲準使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涉及金額464億元,其中68個基礎設施項目已獲投放81.1億元;浙江省有64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已獲投放184億元,而有些省份簽約或者投放金額較少甚至沒有,比如西藏至今未曾投放。
據現代咨詢政策庫資料,其中省級國企11家,市級?23家,區縣級16家,共計獲資金支持超330億元,詳見下表。
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起源、規模、投資主體、資金來源、用途、主要投向等
(1)所謂“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就是由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分別設立國開基礎設施基金和農發基礎設施基金。
說起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前世今生,就要追溯到2015至2017年推出的“專項建設基”。
2015年國開行、農發行向金融機構定向發行專項建設債券的方式籌措資金,設立專項建設基金,國開行設立的是國開發展基金,農發行設立的是中國農業發展建設基金,通過基金將發債籌集的資金投入項目資本金支持項目建設。
2015年8月至2017年首批專項建設債券共發行7批,總規模約20000億元。其中2015年發行四批,規模約8000億,2016年發行兩批,規模約10000億,2017年發行一批,規模為約2000億。
當時推出專項建設基金也是因為2015年下半年制造業投資低迷、基建資金來源收縮,經濟面臨“穩增長”壓力,由于當時專項債發行制度還不健全,發行國債將直接提高預算赤字率,而專項建設債發行人為政策性銀行,不列入赤字。于是,專項建設基金主要投資于民生改善、三農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隨著國內經濟逐漸復蘇,以及專項債發行逐步完善,專項建設基金于2017年下半年開始逐漸退出。
下面,梳理一下政策性開放性金融工具起源的前前后后。
1、起源:2022年6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項目建設
2、規模:3000億元
3、投資主體:國開行承擔2100億元已設立國開基礎設施基金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00億元。農發行承擔900億元已設立農發基礎設施基金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0億元。
4、資金來源:人民銀行牽頭支持國開行、農發行發行金融債券等籌資。
5、具體用途:補充投資重大項目資本金,不超過全部資本金的50%;對于短期內專項債券作為資本金無法到位的,可以為專項債券搭橋。
6,主要投向:五大基礎設施重點領域交通水利能源等網絡型基礎設施信息科技物流等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國家安全基礎設施重大科技創新等領域其他可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資的項目
7、支持原則:不搞地方切塊,成熟項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支持越大。
8、投資原則:按市場化原則,依法合規自主決策、自負盈虧、自擔風險,保本微利,投資規模要與項目收益相平衡。投資項目既要有較強的社會效益,也要有一定的經濟可行性。只做財務投資行使相應股東權利,不參與項目實際建設運營。按照市場化原則確定退出方式。
9、申報批次:各地正在申報第三批次。
10、協調機制: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推進有效投資重要項目協調機制會議。
2022年6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等籌資3000億元,用于補充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資本金”,并且已在各地陸續落地。
到了8月24日,國常會再“追加”3000億額度,在彼時“僅有國開行、農發行”兩個平臺的情況下,不到兩個月時間“用足3000億額度”的效率看,在增加了進出口銀行這個新平臺。
這一舉措與2015至2017年間的專項建設債券頗為相似。此外,6月1日國常會提出,“對金融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要調增政策性銀行8000億元信貸額度”。
9月5日,央行表示,在向政策性開發性銀行新增8000億元信貸額度、新設3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的基礎上,追加3000億元以上金融工具額度,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擴大規模,新增的3000億額度將“更高效的用完”。
為什么要在3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項目的基礎上,再增加3000億元以上額度呢?
國開基礎設施投資基金由國家開發銀行全額出資設立,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等方式籌資,為重大項目提供不超過50%的項目資本金。目前,已有多家商業銀行落地對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所支持項目的配套融資。
比如,截止8月12日,工商銀行已對8個項目完成貸款審批金額近370億元,累計實現配套融資投放合計逾26億元;光大銀行8月18日已為池州港烏沙港區碼頭項目投放首筆配套貸款360萬元,成為股份行落地的首筆相關配套融資,目前已累計為7個項目批復近80億元授信……
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補充基礎設施重點領域項目資本金,有利于形成精準有效投資,助力穩定經濟大盤,實現擴大有效投資、帶動就業、促進消費的綜合效應。
當前,國內經濟延續恢復發展態勢,正處于經濟回穩的節點,必須以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再增加3000億元以上的額度補充項目資本金,這有助于更好發揮有效投資“補短板、調結構、穩就業、帶消費”的綜合效應,支持經濟恢復發展。
三、以“19項政策”、“18部門并聯”、用足5000億專項債限額度,史無前例
國家發改委強調: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企穩回升的重要窗口,下半年是回補二季度疫情損失的關鍵期,也是政策發揮作用的黃金期,必須搶抓時間窗口,果斷出臺接續政策,有力保持經濟恢復發展的勢頭。在此前33項“穩增長舉措”基礎上,增加的“19項接續政策”,并督促落實:發改委采取由其牽頭18個部門聯合辦公、并聯作業的方式,將首批3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全部投放完成;與此同時,組織地方報送并篩選形成了今年新的一批準備項目清單(同時抄送了財政部、央行和審計署)。財政部也將積極研究適當擴大專項債券資金投向領域和擴大專項債券用作項目資本金的范圍。加上今年前期準備項目中,有一些尚未安排的項目,滿足5000多億元專項債限額存量的發行需求。兩大政策銀行金融工具資金投放進展情況,農發行投資明顯提速,國開行重點瞄準鐵路、公路。
近段時間,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農業發展銀行(下稱農發行)設立的3000億金融工具正在加緊投放。
在基金投向上,要求“確保項目質量,以國家級重大項目、央企項目優先,以水利、交通、農地類基礎設施項目優先?!蹦壳皝砜?,水利、水運、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冷鏈物流設施等領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為農發行的投放重點。
國開行要求對民生補短板水利基礎設施,資本金可再下調5個百分點,促進水利項目加速開工建設,全年水利投資有望超年初預期,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支撐。
受氣候異常影響,今年水利設施的建設更加“突出”:上半年我國新開工水利項目1.4萬個,其中750個項目投資規模超過1億元,水利建設投資同比增加59.5%;而1—7月,我國共完成水利建設投資567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71.4%,投資增速明顯提速。
今年全國新開工重大水利工程25項,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標志性重大水利工程相繼按期開工建設;前7個月,在建水利項目2.88萬個,水利工程施工吸納就業人數161萬人,其中農民工123.3萬人。而據國開行披露,截至6月底,國開行已發放水利貸款534億元,其中5月、6月共發放264億元,占上半年發行量的近50%。
自7月下旬開啟首筆投放以來,截至8月15日,農發行和國開行已至少分別完成185.44億元和268.31元規模的資金投放,涉及項目合計至少116項。
截至8月26日,國開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已簽約422個項目、合同金額2100億元,已投放2100億元。至此,6月29日3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全部投放完畢。
同時,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等國有大行也紛紛跟進投放相關配套融資,補充資本金之外,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撬動作用也在陸續落地見效。
國開行方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完成至少24個項目合計268.31億元的資金投放。
從資金投向我們可以看出來,相對傳統的公路、鐵路建設等基礎設施項目仍是當前國開行投放的重點領域。
四、政策性開放性金融工具怎么用?如何申報?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一般而言,這些重大項目的資本金需占項目總投資的20%。也就是說,一個100億元的項目所需資本金為20億元。按照以往的經驗,這20億元必須“誰投資誰出”,不能融資。
以此,在實際操作中,重大項目資本金到位難、到位慢等問題時有出現,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使用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痛點”。
目前,不少地方積極爭取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資金,加大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資金爭取力度,力爭更多項目納入,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引導政策性銀行做好信貸投放,滿足重大項目資本金到位的政策要求,支持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建設。
首先投資的項目要選好,既要有較強的社會效益,也要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其次按照市場化原則,投資規模要與項目收益相平衡,自負盈虧。優先打造好一批示范項目,給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拉動更大規模的社會資本投資。
接下來除了加快項目對接,政策性銀行還要找準定位,重點加大對建設周期長、政策性與公益性突出項目的信貸和資金投放,盡量避免與其他國有大行、中小銀行在商業性較強項目上的競爭,特別是在東部長三角、珠三角等較發達區域,這樣可以有效減少“資金審核的重復”剔除,充分發揮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作用。
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涉及水利、電力能源、交通、信息等方面,這些底層基礎設施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是國家經濟長遠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有利于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和經濟運行安全。
在專家看來,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是是撒胡椒面 ,是跳出傳統政策框架推出的創新金融手段,具有嚴格規范的政策要求和市場屬性,在使用過程中體現出明顯優勢,既靈活高效又快速直達,有利于增強政府調控的綜合效能。在定向發行過程中,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債與財政貼息、結構降準等具體政策配合使用,既不提高財政赤字率,又不會產生貨幣超發,政策適配度高,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相比2015年推出的專項建設基金,本次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最大特點是強調市場化運作,無須地方政府出具還款承諾或承擔兜底責任。在投放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時,發改部門只提供項目清單,由幾家政策性銀行參與項目評審、根據項目質量自主決策,并直接與相應企業或項目公司簽約,這樣更有利于發揮銀行金融機構的專業優勢。
另外,本輪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堅持“成熟一批,實施一批”,不搞大水漫灌,優先支持既利當前、又利長遠、列入規劃、比較成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具體來說,項目所屬領域、成熟度以及入庫情況是獲得金融工具支持的重要先決條件。在地方財力趨緊的背景下,通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支持,能快速、精準打通部分項目資本金未及時到位所造成的堵點,推動項目盡早開工并形成實物工作量。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責任人提出為推動政策性金融工具資金能夠盡快落實落地要實施三個舉措:
一是認真做好備選項目的篩選和推薦。組織有關中央單位和各地方嚴格按照投向領域申報項目,經過篩選之后形成備選項目清單,優先支持既利當前、又利長遠、列入規劃、前期工作成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及時推送給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
二是加快資金的簽約投放和配套融資落實。督促各地方抓緊落實備選項目要素保障和資金投放條件,盡快與三家銀行對接,高效推動資金的簽約和投放,加快落實其他資本金和項目建設的各項資金。
三是有力推動項目抓緊開工建設。督促地方按照“一個項目一個方案”的要求,提前做好征地拆遷、采購備貨、“多通一平”等準備工作,要力爭資金投放到位后就能夠開工建設。
以下是申報表格和要求 ,供參考。